王战认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对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把握,从十二五时期国内的发展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比较两方面对当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
超小的铅笔纳米点通过传统的石墨化的铅笔芯制备而来,显示出优异的光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耐光漂白、低毒性、优良的分散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他们将多种有序介孔骨架(包括介孔二氧化硅、碳、二氧化钛)作为主体框架,超小石墨化氮掺杂的铅笔量子点作为客体材料,成功的将石墨化氮掺杂铅笔量子点嵌入组装到多种有序结构中,将原来无活性的介孔氧化硅、介孔碳、介孔氧化钛赋予新的功能,首次得到了发光性能的介孔材料。
12月,相关研究论文Incorporation of well-dispersed sub-5-nm graphitic pencil nanodots into ordered mesoporous frameworks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DOI:10.1038/nchem.2405)。相关研究成果被Nanowork,PHYSORG,Chem.Views等多家新闻媒体和杂志报道,并被选为Weily杂志特别专题报道与研究热点,被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选为Chem.Soc.Rev.封面及热点文章,以及自然出版集团选为自然亚洲材料研究亮点总结。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600篇,包括2篇Science,2 篇Nature,1篇Nature Materials,1篇Nature Chemistry,4篇Nature Commun.,50篇J. Am. Chem. Soc.,34篇 Adv. Mater.,32 篇Angew. Chem. Int. Ed.,论文引用次数近5.5万次(h指数110)。近年来,赵东元院士合成了18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FDU介孔分子筛新结构,发展了酸碱对匹配的合成介孔材料路线,制备了一系列热稳定的、大孔径的、高度有序的介孔氧化物材料、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介孔分子筛结构、外貌控制及多相组装机理等方面形成独特见解,为介孔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贡献。曾任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编辑、英国皇家化学会(RS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编, 现任美国化学会ACS Central Science高级编辑,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编委。
在有序介孔材料中直接组装光学活性纳米材料,同时保持介观主体的有序结构是介观材料研究领域的一大科学挑战。赵东元院士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2015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也被列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时任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范丽珠看着台上对话的林谢二人,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中心对美国学者带来的影响。
自2012年7月起,复旦大学陆续在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建设了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在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幸福民生……这是在多年发展基础之上,研究院厉行改革、创新机制的一次标志性活动。不仅向教授打开门,还要向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打开门。报告中的观点与建议,今天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使国家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双轮驱动。
新时代 新航程——响应时代召唤、高扬风帆远航2011年10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光华楼,2011复旦发展论坛开幕。2014年起,中心开始举办学术工作坊,次年后工作坊固定为每两周一次。
中国的问题,单枪匹马地研究只能是管窥蠡测。2016年的上海论坛年会更值得期待。这样学者才能专心研究,提升学术生产的速率与效益。面对新形势,自然有新举措。
挖掘出知识分子蕴藏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金融研究中心的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成为业界重视的风向标。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发布了一份中长期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海市教委与复旦大学共同设立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全市高校智库……今天,研究院为中联部、中宣部、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提供直接政策咨询服务,与11个国家16家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的成果采用率在各高校中位居前列。
大家都是以一种‘走心的方式服务于专家学者,并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今天,研究院已经拥有一支25人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平均年龄28.1岁,硕士以上学历85%,海归比例46%,除中文外,还可用英语、俄语、日语、葡萄牙语、波斯语等语言进行交流。
构建新体制在协调中发展成功调控稳健开局,每年的主题都紧扣发展关键点,为大步前行的中国写下成长日记。除了对当年形势的回顾与研判之外,《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与提法也写入国家文件,对决策作出贡献。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时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徐桂华回忆。比如谢淑丽,她对待中国的态度是越来越友好、越来越认可的。2013年11月,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花落复旦。为何要举全校之力成立这一机构?主要有三方面考虑:改变高校文科研究长期以来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是复旦人曾用于自嘲的一句玩笑。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议金砖银行落户上海的建议。
王战、姜义华、李良荣、俞吾金、沈丁立……各学科老中青学者自觉架起学术梯队,为研究院奠定坚实基础。对话双方,是在政治学界颇具名望的林尚立教授和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谢淑丽(Susan Shirk)教授。
如果说智力报国的传统、敢为人先的勇气是研究院最深厚的根基,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大量成果的涌现,便是它最亮眼之处——将全校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协同开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智库建设之路。这是复旦发展论坛暨110周年校庆高端论坛的海外专场,而对话所在的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则是复旦大学的海外主场。
这一首个覆盖全国高校界的智库论坛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产物之一,迄今已召开两届,分别聚焦建设法治中国和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引起各界关注。然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既有知名专家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引领跨学科建设,又有青年学者发挥聪明才智、集体协作攻关。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网络意见领袖长期跟踪研究等大型数据库先后建立,为智库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最让范丽珠感到艰难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带来的隔阂:不管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某些学者都不愿正视现状,而是坚持自己误解式的观点。从2012年7月成立至今,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举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场,学术讲演31场。
研究院机构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信敏代表团队道出心声。既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学生,培养智库后备军,又面向国外招收访问学者,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充实研究力量的同时,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学术服务团队也特别为研究院所看重。
在设立基金会的启事中,有这样一段适用至今的定位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智囊团,既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一样卓见成效的,是调查研究与咨政建言。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国际交流的民间大使,这是新型智库的另一重使命。同年10月,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在国家利益四个字指引下,一批批精品成果迅速涌出。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困难中一步步蹚过来的。1994年年初,在主力团队精心策划、全力奋战数月后,研究院推出了首部重要调研报告——《中国发展报告1993》。
研究院咨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昊介绍。落实法治,深化制度建设。
真正的一流智库,必须拥有非常专业的学术服务团队,把思想生产过程或战略生产过程管理好、服务好,把智库和社会、政府、不同学科间的关系经营好。更多忙碌已成日常——每月发布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为中国经济中短期变化提供预测。
敢为先 成果丰——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1993年2月12日,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设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则依托于复旦大学北欧中心26所大学联盟、北欧亚洲研究所以及欧洲的亚洲研究联盟等各类载体,拓展对中国的比较研究。